徹夜嚴風撼樹聲,海壖北去早寒生。真成五月披裘客,那更殊方叱馭行。憊矣島夷煩力役,寂然里鼓鬧征程。簡書於我何相迫,無限衰遲遠宦情。

清代許多派任到台灣的遊宦文人,在他們遊歷台灣的過程,將其所見到的景物書寫成詩文。本文的作者朱景英,在乾隆三十九年被派任北路理番同知,負責台灣原住民治理的相關事務。他一早由後龍沿著官道北上,想起前一晚在後龍公館過夜,整晚冷冽的九降風,舒發他的到台灣擔任官職的心境。

從詩文中提到「徹夜嚴風撼樹聲」,正是後龍氣候的特色。後龍本地每年農曆八月中旬到隔年的三月間,北方吹來的東北季風,本地稱之為「九降風」。九降風來臨之際,後龍沿海的官道,幾乎被強風挾帶的沙土,使得路經本地的行人難以行進。後龍道卡斯新港社,九降風吹起之前,為了追念祖靈而舉辦「牽田祭」。

在詩文中提到「憊矣島夷煩力役」,即是指協助在官員旁護送的「麻達」。麻達的選定,是由原住民部落中選出體力好、善於跑步的男生。麻達的任務,除了擔任護送的角色之外,官府之間的公文傳遞,也是由麻達來負責。新港社牽田祭活動的第一個重頭戲即是「麻達」。現今的麻達跟過去有些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再是選出保護官員的青年男子,而是轉變為部落成員的馬拉松賽跑。2002年至今,舉辦麻達活動的起跑點—大潭,成為「巴代」﹙祭祖儀式﹚的地點。其說法有兩種,一者說法是新港社耆老流傳,過去新港社周邊總共有東、西、南、北等四社,大潭的部落即是北社。在一場地震之後,北社整個部落便沉到潭底。另一說法則是,在道卡斯族人牽田祭之前,會到海邊進行「巴代」﹙祭祖儀式﹚以昭告祖靈。此地大潭,就是清代苗栗八景詩中提到的「馬陵小海」,又稱馬陵潭。

我們從幾位苗栗在地文人謝錫光、劉少拔、曾肇禎等人的苗栗八景詩,都有描繪到「馬陵小海」景物。謝錫光描繪的「馬陵小海」為「大山都做小山宮,小海仍居大海中。十里潮來洵有信,幾家漁艇片帆風。」劉少拔描繪的「馬陵小海」為「一湖煙水兩湖俱,湖四湖三一卓予。十里雲山如帶統,千層波浪趁潮趨.長洲別島中流見,鯉使蛟童下界軀.刺到湖心舟筑擺,不知為海亦為湖.」。曾肇禎描繪的「馬陵小海」為「馬陵地脈尾間通,萬頃洪濤入眼中.四面山光浮唇市,千尋水壑寄鮫宮.氣吞鴣嶂青林濕,波浸魚潭綠草豐.若得蓬瀛佳景茂,探奇應自有仙翁.」從這幾位清末在地文人的描繪來看,他們多以景寄情的方式表達出他們實際體驗到或想像的馬陵小海景色.但他們畢竟未能深刻地了解到此一小海對於平埔道卡斯族人的意義.更不用說,地景的神聖性.當近幾年來許多研究台灣各地八景詩時提出此一文類可能再現清帝國的統治與中華文化體系,卻顯少提及在地文人對於地景的文化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lao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